研究进展

胡卫平教授科研团队在创造力与情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17-03-08     阅读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对教育界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bevictor伟德官网胡卫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揭示创造力产生的深层心理与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2010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第二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

2016年以来,团队在创造力领域国际顶级及权威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SCI论文6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针对“认知抑制与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关系”这一热点问题,胡卫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从认知加工过程的阶段性入手,将个体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活动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抑制与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灵活性相关,而与独创性无关。但是,低的认知抑制增强了早期阶段的独创性,而高的认知抑制增强了晚期阶段的独创性。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研究需要重视创造性问题发现两个不同加工阶段。该研究成果“The different role of cognitive inhibition in earlyversus late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以胡卫平教授和团队国际合作专家Runco Mark A.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创造力国际顶级期刊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2016,SSCI_Q2区)上(链接: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751197558/9EA96833F3974459PQ/1?accountid=145095)。

针对“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这一课题,研究团队选用较为成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情绪相比负性、中性情绪显著提升个体在创造性问题的流畅性、灵活性维度上的表现。而在消极情绪下,恐惧(而非愤怒)会阻碍开放性问题提出。这一发现提示,在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中,教师应注重孩子的情绪、情感状态,避免消极情绪的发生。该研究成果“The Effect of Mood on Problem Finding in ScientificCreativity”以胡卫平教授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创造力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reativeBehavior(2016,SSCI_Q2区)上(链接: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full_record.do?product=UA&search_mode=GeneralSearch&qid=2&SID=1A1eXlXfvyyVVFDwXf9&page=1&doc=2)。

针对“教学方式与创造性问题提出”这一课题,研究团队深入课堂,探讨讲授式、探究式、讲授+探究式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探究式教学方式更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相关研究成果“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on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以胡卫平教授为通讯作者已被创造力国际期刊Thinking Skills andCreativity(2017,SSCI_Q2区)录用(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187117300251)。

在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该团队试图揭示大脑在情绪与创造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生理机制与模式。首先,团队对“高焦虑者引导性认知重评异常的时程动态机制”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采用脑电技术,证实了高焦虑者认知重评的异常可能导致其体验到普遍较高水平的负性情绪。相关研究成果“TheTemporal Dynamics of Directed Reappraisal in High-Trait-Anxious Individuals”以师资博士后齐森青第一作者、齐森青及其导师胡卫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情绪研究领域公认的国际顶级期刊Emotion(2016,SSCI_Q1区)上(链接: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full_record.do?product=UA&search_mode=GeneralSearch&qid=4&SID=1A1eXlXfvyyVVFDwXf9&page=1&doc=1)。

之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比较认知重评的两种子成分在情绪调节的不同阶段的时程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分离重评与积极重评在效价、唤醒度及神经反应上具有不同的调节效应,并强调了这两种重评策略在情绪调节不同加工过程上的分离。这为后期探究高焦虑者的认知重评异常到底反映在分离重评还是积极重评上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成果“The temporal dynamics ofdetached versus positive reappraisal: An ERP study”以师资博士后齐森青为第一作者、齐森青及其导师胡卫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被情绪研究的国际权威期刊Cognitive,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7,SSCI_Q2区)录用(链接: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full_record.do?product=UA&search_mode=GeneralSearch&qid=7&SID=1A1eXlXfvyyVVFDwXf9&page=1&doc=1)。

在“个体对创造性物体加工的时间进程”方面,该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对物体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属性的识别与物体的知觉过程同时展开,但对创造性信息含义的深度理解则发生在图像知觉之后,由某些特异性的脑区(大脑右半球)和认知过程(记忆表征、记忆编码等)来完成。相关研究成果“Whena Dog Has a Pen for a Tail: the Time Course of Creative Object Processing”以胡卫平教授为通讯作者被创造力国际权威期刊CreativityResearch Journal(2017,SSCI_Q3区)录用(链接: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400419.2017.1263509)。

胡卫平教授科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创造力研究,其科研实力和成果在创造力研究领域一直处在国内前列,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整合我国创造力的研究力量,提升我国创造力研究水平,支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集中30多位国内著名的创造力研究专家,我们bevictor伟德官网胡卫平教授任组长。该协作组每年召开学术研讨会,并计划每两年出版一册《中国创造力研究进展报告》,2016年已出版第1卷,胡卫平教授为主编。胡卫平教授团队在创造力研究领域的持续探索和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和提升我国创造力的本土研究、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