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006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我重点bevictor伟德官网李西营副教授等依托国家社科基金和我们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的署名文章“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状况分析”。全文如下: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状况分析
作者:李西营 申继亮 余薇 任闯 胡卫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09月05日 06 版)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已达49.7%,预计到2030年城市空巢率将达到90%。近年来,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研究,尤其是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成为研究的焦点。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更突出
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在情感上更脆弱,更加渴望来自外界的各种支持与关心,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科勒(Koller)和戈斯登(Gosden)的研究发现,独自居住的老人存在较大的社交孤立风险,更容易产生孤独感。罗顿(Lawton)、莫斯(Moss)和克莱本(Kleban)的研究也发现,非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指数要高于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指数。科丽蔓(Keliman)和克里斯琴森(Christiansen)通过调查发现,空巢老人与他人同住才有可能在情感上获得支持,并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帮助。国内的研究也发现,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较低,代际关系较差,社会支持也较少;与那些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更加孤独和抑郁,并表现出更多的痛苦、不适和焦虑情绪。
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发现空巢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帕斯(Pas)等人的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家庭功能并没有受到削弱,相反,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支持与联系更加紧密而频繁。正因为孩子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反而能充分享受生活上的自由,用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结识朋友、休闲娱乐。
社会支持和经济状况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目前,有关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性别、经济状况等方面。在社会支持方面,刘(Liu)等人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多,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越少。拉尔松(Larsson)和希尔弗斯坦(Silverstein)的研究发现,对空巢老人而言,社会公共老年服务并不能满足他们深层次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社会支持(如亲人的日常照顾)。罗素(Rosow)的研究表明,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子女支持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邻居,最后是同龄朋友。但是,当空巢老人生病时,邻居的社会支持却成了最重要的社会支持(除子女以外)。彭茂华和尹述飞的研究也证实,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来自成年子女的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但是,马特斯(Mottus)等人通过对生活在老年公寓里的1091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的邻居关系与生活质量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以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中介变量,却发现空巢老人的邻居关系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
在性别方面,绝大多数研究普遍发现,与男性空巢老人相比,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斯彭斯(Spence)和劳纳(Lonner)的研究发现,空巢意味着母亲角色的丧失和女性角色的转变,如不能尽快调整,就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也特(Yetter)的研究发现,男性空巢老人认为单独居住不仅有利于自身独立和获得自由,而且更能促进自我成长。
在经济状况方面,马塞利捏(Marcellini)等人的研究发现,城市老人空巢的比例比农村更高,大多数农村老人不愿意单独居住。但由于农村与城市经济水平的差异,无论空巢与否,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比农村老年人要高。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自我照顾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教育水平、养老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干预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并保障其安全能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还有研究认为,加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与教育干预系统和心理干预,能促进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是,上述大部分干预措施都过于宏观,缺乏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无论是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还是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前因变量,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存在矛盾,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对空巢老人的界定是否应该包含无子女老人和留守老人等可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界定和测量也存在指标单一、各个研究采用的指标不一致难以比较等问题。研究方法的问题也会影响研究结果,已有研究更多采用整体追溯性评价法,存在较大的回忆偏差。此外,已有的干预研究主要是基于客观因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但外界的帮助支持和政策只是一方面,空巢老人自身认知的转变才是根本。因此,针对主观因素进行干预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策略应更多从主观因素着手在空巢老人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需要根据有无子女、无子女的原因、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等把空巢老人细分为不同的子群体,探讨其生活质量。另外,现有对空巢老人的研究中仅有少量研究关注了某个单一的生活质量指标(如情绪健康、孤独感和幸福感等),以及某个单一因素对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更加全面的生活质量指标来考察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研究在提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干预策略方面主要针对其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政府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等客观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主观因素进行干预,例如有研究发现,主观因素对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55%)远大于客观因素(21%)和一般人口学变量(4%)的影响。因此,主观因素是调适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积极的自我调节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核心环节。
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主要依靠被试关于生活的整体追溯性评价,而回忆偏差可能会对被试的自我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整体追溯性报告研究中老人对自己生活的主观报告比其实际生活经历更加积极,即老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主观报告没有真实地反映老人的日常情绪体验和生活质量。而日常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ESM)由于能排除整体判断所造成的记忆偏差,被认为是测量情绪体验、社交和生活质量等主观态度的黄金标准。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SH084、16BSH101)和BV伟德官方网站中央高校基金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GK201603130)资助)
(作者单位:bevictor伟德官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链接:http://www.cssn.cn/shx/shx_shxlx/201609/t20160905_3189558_2.shtml
http://sscp.cssn.cn/xkpd/xlx/201609/t20160905_3188322.html